【公园城市】公园城市,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城市发展模式探索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在天府新区听取了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天府新区规划后,指出“规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世界眼光、国际视野”,并提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总书记在全球首次提出“公园城市”新理念。“公园城市”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论述系统化、理论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关于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全新论述。这既是对高质量推动天府新区建设的殷切希望,也是对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大要求。公园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城市研究是一个时代课题,目前我们初步研究形成了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和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六大公园城市时代价值,围绕“人、城、境、业”探索形成了四大营城策略,开展了“鹿溪智谷、交子公园、天府锦城”三大示范引领性工程。未来,成都将以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目标,不断探索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公园城市”这一主题,发布一系列与公园城市相关的文章,包括公园城市规划的最新动态、相关的研究总结与思考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确立“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新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我国城市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九大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成为城乡发展的时代要求,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十九大报告,标志着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根本性、全局性和历史性的战略部署。为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国际社会正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谋划生态文明与绿色家园建设之路,逐步向绿色化的生态与产业体系转型,积极探索尊崇自然、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起草形成《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新城市议程》等纲领性文件,为建设一个绿色美丽的世界而共同努力。
公园城市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的全新理念和城市发展新模式,吸收了“田园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和“生态市”等理论的思想精华,比花园城市更具有人文意蕴,比园林城市具有更多的自然风味,比生态城市具有更多发展特性。(图1)
图 1 公园城市的相近概念
从定义上讲,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的复合系统,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从内涵本质上讲,公园城市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美好生活,根本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关键是优化布局、塑造形态,目标是回归城市建设的初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图2)
图2 公园城市的内涵本质
从特征上看,一是突出了以生态文明引领的发展观,开辟永续发展新空间,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形成“绿色+”的新发展框架。二是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突出公园的“公”字,做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融;突出“服务所有人”,涵盖所有年龄层次,满足市民个性化、体验化、品质化需求;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三是突出构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保护城市生态空间和生态功能,实现山水林田湖草与城市的相融与共存。四是突出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突出人、城、境、业相互协调统一的和谐关系以及共同呈现在空间上的大美城市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无论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工作期间,总书记对生态问题都有大量关注和论述。在成都视察期间提出的公园城市理念,是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论述系统化、理论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关于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全新理念,对于开辟城市转型升级新路径、开创城市建设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全新实践,是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的重大突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路径,是推进绿色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探索,是塑造新时代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具有生态、美学、人文、经济、生活和社会等六大方面的时代价值。(图3)
图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论述示意
从发展思路转变来看,一是从“产、城、人”到“人、城、产”,从“以廉价要素吸引企业,企业吸引就业和人才”的传统发展逻辑,转化为“人城产”的思路与模式,以优质的生态环境、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务吸引人才,人才吸引企业,企业创造繁荣。二是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从在城市中布局“点缀”各类公园,转化为将全域整体建为一座“大公园”,在公园化的生态基底中营造城市空间。三是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建造,转变为精细化营造体现人本理念的美好生活场景发生地。(图4)
图4 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的逻辑转变示意
从“公园+”空间布局模式来看,在城市区域,依托各级公园和城市开敞空间,以绿道为脉络,结合城市功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商业、文化等,形成“公园+”的发展模式,积极营造新业态新场景。在乡村区域,以农业景区和农业园区为本底,以绿道为脉络,串联林盘与特色镇,植入创新、文化、旅游、商贸等功能,构建“农业景区/农业园区+林盘+特色镇”的发展模式,实现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从城市综合运营模式来看,一是遵循“聚人—营城—兴业”的城市发展理念,先期建设公园、公服和重大功能设施,以优美的环境与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人才聚集,再带动周边商业、产业和住宅的发展,快速提升区域价值,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二是按照 TOD、“公园+”等发展模式,基于职住平衡、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绿色交通、布局融合等要求划定开发单元,按单元进行整体综合开发运营,滚动开发,实现“规划一片、开发一片、成熟一片、成功一片”。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基础与特质主要包含五大方面:一是有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生态本底。市域内自然生态本底为三分山林、四分田地,生态及农业空间约占市域面积的 78%,千年传承的山水田林是成都构建“公园城市”的优良本底基础。二是具有全球价值的多元文化资源,天府文化独具魅力。成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众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相融,具有世界美食之都、休闲之都、熊猫故乡等丰富的城市文化名片。三是位居新一线城市首位,产业向高端化、高质化与绿色化迈进。成都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方面,在新一线城市评选中均以100分排名第一位。四是连续7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成都在环境、公共服务、生活节奏、人情味、包容度、城市未来期望等多项指标的大数据评测中均位列第一。五是已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具备城乡融合发展基础。成都的城乡收入协调性居全国领先;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农业规模化、差异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格局等方面。(图5)
图5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优良生态本底
综上所述,成都具有建设公园城市的优良基础条件。但是,对标公园城市理论内涵及指标体系,成都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一是生态要素与城市空间尚未完全融合,全域“大公园”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二是城市形态与场所环境的精细化塑造有待加强,市民对公园城市的感知较弱;三是文化载体与文化景观体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天府文化魅力有待进一步彰显;四是绿道与公园空间等的生态价值尚不突出,生态价值转化的新场景尚显不足;五是公园城市的运营模式与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成都以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总目标,形成从2020年到2035年再到本世界中叶的分阶段发展目标,坚持用公园城市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营造,以“塑造以绿色为底色、以山水为景观、以绿道为脉络,以人文为特质、以街区为基础的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为愿景与总要求,围绕“人、城、境、业”四大维度,构建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路径与实施举措。(图6)
图6 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维度与路径
一是营造“公园+”开放舒适的生活街区。结合不同类型街区特点,逐步提升街区开放性。居住型街区按照街区制理念,逐步提高街区开放性,提升城市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促进人情味和街坊感的本质回归。商务商业型街区宜采用完全开放模式,不设围墙,楼宇间道路开放为公共道路,供慢行系统及机动车稳静化通行。产业型街区则根据不同街区产业功能特点和实际情况确定其开放程度。
二是从多种维度出发,全面提升街区绿色舒适性。推进街区全域景观化创建,注重街坊、邻里空间、街道空间等的精细化设计,形成亲切自然、全龄友好、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街区景观环境;推动阳台绿化、垂直绿化、庭院绿化,鼓励家庭种花植绿,合理利用房屋楼顶、院落公共空间、阳台等塑造城市微景观,拓展绿化空间,美化街区环境;强化城区级与社区级绿道建设,形成与区域级绿道互联互通、串联绿地公园与公共空间体系、丰富居民健康绿色活动的街区绿道体系。
三是营造“公园+”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结合公园及绿道体系,统筹布局重大区域型公服设施及功能性设施,打造公园化、国际化、品质化的公共服务场景。同时,从人的需求出发,在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打造基础上,按照“公园+”布局模式,面对多类人群,针对性地配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体育、安全等公共服务,强化设施的共建共享,满足市民多元化、特色化的公共服务需求。
四是营造“公园+”富含活力的业态功能。结合产业功能区规划,形成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围绕绿道与绿化空间,结合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需求变化,构建“科技化、体验化、主题化、个性化”的新兴生活消费场景。注重以生态优质、功能复合的公园广场、天府绿道、社区街道、屋顶绿化等公共空间为载体,营造舒适宜人的休闲交往场景,促进社区人群融合与交流互动,形成健康、自然、和谐、关爱的公园社区氛围。
五是营造“公园+”丰富多元的人文感知。充分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按照公园+模式,建设人文特色的空间载体,厚植天府文化根基,并以城市公园体系和开敞空间为载体,推动天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化天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双重感知。其次,根植成都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美学,结合公共开敞空间和“三城三都”城市品牌,积极营造多元化的高品质文化消费场景,满足市民精神层面追求,全面丰富市民文化体验。最后,结合绿道及城市公园的核心节点,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塑造天府文化景观体系,形成天府文化形象新印记。六是营造“公园+”简约健康的出行方式。构建具有多元体验的步行交通网与便捷舒适的自行车交通网,提升道路林荫化率与绿视率,打造公园街道,全面提升居民出行体验。(图7)
图7 “公园+”社区综合体场景示意
一是塑造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大美田园。结合“乡村振兴走廊”+“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的建设,打造大美乡村风光带与展示大美田园风光的示范片区,实现农商文旅融合发展,重塑川西田园风光。
二是塑造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城市风貌。改变“摊大饼”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形成城绿交融的嵌套式、组群式布局,把城市放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形成透风见绿、疏密有致的宜人环境,打造簇群错落的城市天际,突出第五立面优化,塑造整体和谐、多样有序的城市色彩与城市夜景。
三是塑造串联城乡、全民共享、蓝绿交织的天府绿道网。强化城区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的建设与完善,凸显绿道的要素集聚和引领作用,增强其经济文化扩散效应。
四是建设绿色低碳智能城市。构建高效绿色交通体系,强化“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城市绿色交通系统对公园城市的全方位支撑,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强化城市水文条件修复与韧性城市建设,促进低碳城市发展,打造智能化的公园城市。
一是构筑三生共荣的城乡格局。保护山水田林湖草生态本底、延续河网水系格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各类保护功能区域,在总规划定全域三区三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格局,划定生态绿隔区加强管控。
二是构筑和谐共生的自然生境。在全市构建三级生态廊道网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是塑造碧水蓝天的优美环境。加强城市通风廊道管控,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营造碧水蓝天净土的优美环境。全面推进大气污染、土壤污染与水体污染治理与防治。
四是塑造绿满蓉城的公园绿境。强化生态区增绿,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重点围绕龙门山、龙泉山区域实行生态修复。对有条件的新建市政设施进行“地下化”和绿化改造,将地面空间建设为可供市民参与的公园绿地。通过道路绿化改造,提升道路的遮荫功能,实现道路添绿,提高市民在街道空间中的舒适度。以桥体、建筑墙体、驳岸为重点,实施立体绿化,全面提高市民对绿化的感知度,增加市民视线范围内的绿量。
一是把产业绿色化作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发展内核,积极构建国际领先的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创新驱动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加快建设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推进资源要素、配套服务与产业等的聚集,催生产业融合裂变升级。
二是建设清洁高效的绿色资源体系,将资源利用能效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健全绿色基础设施,推动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资源循环体系,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
三是创新产业布局模式。在产业体系的承载空间的建设中,应突出与公园城市建设、公园绿化等的结合,进一步创新产业布局模式,实现产绿相融,使城市的产业功能区同时成为公园城市的重要展示区。
四是培育新经济新业态。依托公园空间发展新经济、培育新业态新消费。既包括围绕绿色生态环境,在公园周边营造双创空间,集聚发展创新研发、艺术创意等产业,也包括要在高品质绿色空间内部植入小型空间载体,为创新创意活动提供空间场所。
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探索工作才刚刚起步,任重道远,有待进一步深化对公园城市内涵、公园形态、生态价值、消费场景、生活品质、品牌价值等重大问题的持续研究,积极鼓励社会各方为公园城市研究贡献智慧,全面系统形成公园城市理论体系,为公园城市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城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公园城市建设实践经验!
作者:彭耕 唐鹏 高菲 何金海
(详见《成都规划》2018年第4期)
【好文推荐】公园城市语境下“人-城-产”规划路径初探——以成都中心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规划为例
【好文推荐】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特大型城市中央森林公园规划研究——以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例
(长按二维码识别就可关注我哦^-^)